01全球氫氣市場及其發展前景
氫氣,這一在工業、能源、航空航天等多個領域廣泛應用的能源形式,根據其生產方式可分為灰氫、藍氫和綠氫。其易燃且無二氧化碳排放的特性,使氫氣在清潔能源領域占據一席之地,成為實現全球碳中和目標的關鍵技術路徑。歐盟、美國、日本、韓國、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紛紛布局氫能戰略,通過政策扶持和資金補貼推動其發展。目前,全球氫氣市場正處于蓬勃發展階段,市場規模已達約2284億美元,而我國各地區的高純氫價格則穩定在2元/標準立方米至3.4元/標準立方米之間。
隨著全球對清潔能源需求的不斷增長,氫氣作為一種高效、環保的能源形式,其定價機制也在逐漸發展完善。目前,全球氫氣市場呈現出蓬勃的發展態勢,市場規模已達約2284億美元。在這樣的大背景下,各國紛紛制定氫能戰略,通過政策扶持和資金補貼來推動氫能產業的發展。同時,全球氫氣定價機制也在不斷調整優化,以適應市場的變化和需求。
20世紀中期之前,氫氣的定價主要與生產成本相關,且多由企業內部交易決定。在早期的工業氫氣市場中,氫氣通常作為化學工業的副產品出現,而非核心商品,特別是在石化、化肥和煉油等領域。因此,氫氣的定價缺乏獨立市場,其價格通常與相關工業過程的成本緊密相連,呈現出相對穩定且較低的特點。
隨著20世紀中期至21世紀初石油和天然氣工業的迅猛發展,天然氣重整制氫技術得到廣泛普及,成為氫氣(灰氫、藍氫)生產的主要方式。這一時期,氫氣在煉油、化肥生產以及化工合成氨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。由于天然氣成為氫氣生產的關鍵原料,氫氣的價格因此與天然氣價格緊密相連。盡管如此,氫氣的定價仍以企業內部交易為主。
進入21世紀后,氫氣在清潔能源領域的地位逐漸凸顯,并在2010年左右得到了廣泛的關注。
進入21世紀,隨著全球對清潔能源的日益關注,氫氣逐漸被視為一種潛在的能源載體。日本、德國等國家紛紛推出氫能相關政策,以促進其研發和應用。在這一階段,氫氣在能源市場的應用尚處于初步探索階段,特別是在交通領域(如氫燃料電池車)和發電領域。由于能源市場對氫氣的需求相對較小,其價格仍主要由其工業應用所決定。然而,隨著2010年碳中和目標的提出,綠氫的發展受到了推動,氫氣的定價也逐漸從企業內部交易向公開市場化轉變。
隨著全球對可再生能源和低碳經濟的追求日益加強,氫氣市場呈現出持續增長的態勢。目前,全球氫氣產量不斷攀升,而供應方面,中國和美國無疑是兩大主力。
2021年至2023年,全球制氫產量持續攀升,分別為9400萬噸、9500萬噸和9700萬噸,兩年內增長了32%。根據國際能源機構(IEA)的預測,全球氫氣產量有望在2024年底前接近1億噸,進一步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。
從地域分布來看,全球氫氣生產呈現相對集中的特點,主要集中在亞太和北美地區。中國作為氫氣生產大國,其產量在全球總產量中的占比超過35%,位居榜首。緊隨其后的是美國、中東和印度,分別占據16%、14%和9%的份額。
當前,灰氫依舊是全球氫能市場的主導,這得益于其相對成熟的生產技術和較低的成本。全球氫氣供給中,化石能源制氫占據約80%的份額,與工業副產氫共同構成了灰氫市場的主要部分,合計占比達到95%以上。相比之下,藍氫和綠氫的產量相對較小,分別為468.7萬噸和14.8萬噸,合計占比不足5%。
2021年至2023年,我國氫氣產量持續增長,分別為3326萬噸、3533萬噸、3686萬噸,兩年內漲幅達到11%。截至2024年上半年,全球范圍內加氫站累計建成數量達到1262座,其中我國以456座的數量位居榜首,占比高達36%,成為全球加氫站保有量最多的國家。
我國氫氣的主要生產區域集中在西北、華北和華東,產量分別達到1021.1萬噸、925.2萬噸和903.1萬噸,合計占全國總產量的77%。其他地區如中南、東北和西南,則分別貢獻了12%、6%和5%的產量。
目前,煤制氫、天然氣制氫和工業副產氫依然是我國氫氣供應的主力軍,而電解水制氫技術也在穩步發展。
2021年至2023年,我國氫氣消費量呈現出顯著增長,從2800萬噸攀升至3868.2萬噸,增長幅度高達38%。根據中國氫能聯盟研究院的預測,在2030年實現碳峰值的目標推動下,我國年氫消費預計將達到約4000萬噸,約占終端能源消耗的5%。展望2060年,年氫消費更是有望增至1.3億噸左右,屆時在終端能源消耗中的占比將達到20%,其中綠色氫的份額預計將達到1億噸。
我國氫氣消費的地理分布亦不容忽視。華東地區,作為化工、煉油和鋼鐵等行業的重要聚集地,其氫氣消費量占據全國的半壁江山,江蘇和山東兩省尤其突出,氫氣消費量位居前列。華北地區,雖然占比稍遜于華東,但河北因鋼鐵行業的集中而成為氫氣需求大戶。華南地區,以廣東為例,其在燃料電池和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氫氣運用正日益增加,消費量在全國占比中也穩居一席。
2023年,我國氫氣消費的主要領域依舊是石油精煉,消費量達到1145萬噸,占據總消費量的30%。緊隨其后的是制甲醇和合成氨,分別消耗1117.9萬噸和1048.3萬噸,占比分別為29%和27%。其他工業領域對氫氣的需求量為553.1萬噸。值得一提的是,交通、發電等新興領域的應用市場雖起步較晚,但增長勢頭迅猛,預計未來將有更大的市場潛力。
同時,我國氫能出口也呈現出顯著增長,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氫氣貿易國。2022至2023年間,我國氫氣出口量從6.135噸穩步攀升至6.56噸,同比增長7%。隨著國內能源結構的轉型和可再生能源的蓬勃發展,大型企業紛紛加大對氫能產業的投資,顯著提升了生產能力,從而減少了對進口氫氣的依賴。相應地,2023年我國氫氣進口量同比大幅減少了67%。
目前,我國氫氣主要出口至尼日利亞等國家,而超過95%的氫氣是從法國進口。這顯示出我國的氫氣貿易格局正在從過度依賴本土生產,向更加多元化的國際合作模式轉變,同時加強與全球領先氫能技術國家的聯動。
展望未來,我們建議進一步加強氫能統一大市場建設,推進氫氣期現貨市場的發展,并提前布局氫氣價格指數的發布。同時,應致力于推動綠氫技術的創新與研發,突破氫氣儲存、運輸以及燃料電池領域的技術瓶頸。通過政策引導,促進氫能產業上下游的協同發展,建立從生產到基礎設施建設的全產業鏈協同效應。此外,還應積極尋求與歐盟、美國、韓國等氫能技術領先國家和地區的合作,推動氫能領域的技術標準對接、設備進口及人才培養。
轉自百家號,原文鏈接:https://baijiahao.baidu.com/s?id=1838009080660364979&wfr=spider&for=pc